企业新闻 翻译动态 各地分公司 口译服务地区 译文赏析 特色专栏 文学类
会员登录
   
分类导航
 
企业新闻  (1210)
翻译动态  (143)
各地分公司  (400)
口译服务地区  (365)
译文赏析  (109)
特色专栏  (35)
文学类  (0)
 
最新文章
 
更多
 
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作用
专业翻译机构--丽都翻译公司-因为专业 所以卓越   2013-09-02 15:21:20 作者:谭蓉蓉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来源:考试周刊 2012年33期 文字大小:[][][]
周刊2012年第33期
 而汉语中的定语一般位于被修饰词之前,因此定语后置型定心结构引起的语法歧义是英语的一个特性,这类语法歧义在英语中数量很多,汉语中很少,定语修饰可能是短语,也可能是定语从句,如:
 例16.We visited the lady with the kid who was sick.
 句中的“who was sick”,既可以修饰“the lady”表示那位妇女病了,又可修饰“the kid”,表示那位妇女的孩子生病了。
 英语中的后置型定心结构还包括由of引导的短语,这类结构由于定语的多重性往往造成歧义。
 例17.This is the brother of the boy’s girlfriend.
 可表示是男孩女朋友的哥哥:[the brother of[the boy’s girlfriend]];还可以表示是男孩哥哥的女朋友:[[the brother of the boy]’s girlfriend]
 (2)后置介词短语功能不确定引起的语法歧义是英语的特性之二
 英语中语序的作用不是很重要,而英语中介词的功能很多,一个名词短语后紧跟的介词短语可做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等成分。英语中由于后置介词短语的功能不确定,往往引起语法歧义,如:
 例18.The salesperson greeted the customer with a smile.
 句中介词短语既可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如译为:“售货员微笑着向顾客致意。”又可作定语修饰其前面的名词短语,可译为:“售货员向面带笑容的顾客致意。”
 (3)比较句中因省略引起的语法歧义是英语的特性之三为了行文简洁,英语中的比较句后面部分常常省略与前面部分相同的成分,这种省略往往造成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而汉语不存在这种歧义现象,如:
 例19.I love him more than you.
 第一种解释是:I love him more than you love Jim.第二种解释是:I love him more than I love you.
 (4)动宾或动宾补结构引起的歧义是汉语的特性
 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词形无变化,语序很重要。但同一语序的动词短语结构中,由于其内部结构的深层结构不同,其语义也各不相同,这在汉语中主要表现为动宾或动宾补结构引起的歧义,这类歧义在英语中很少,如:
 例20.买好东西
 在这个例子中,“好”既可以作副词,又可以作形容词,“好”作副词形容买时,短语的意思为:东西买好了,“好”作形容词时,修饰东西,意思是:买好的东西。还有由“动词+名词1+名词2”这样的既可以理解为动词的双宾语,又可以理解为单纯的一个宾语的动宾结构造成的歧义,如:
 例21.赠法国香水
 可理解为“赠送给法国一些香水”或是“赠送法国香水”。3.结语
 歧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句法歧义是歧义的一种。利用歧义积极的方面,运用歧义形成双关、暗喻等修辞手法,可使语言获得诙谐生动的效果,有助于增强表达力,另外,可通过语境制约、变换句式、调整语序、补充完整等手段来消除歧义。对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避免在英语使用中使用消极的歧义,积极利用积极歧义,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摘 要: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在阐释翻译活动与文化交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翻译对推进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充分认识翻译的跨文化意义,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翻译活动为媒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和中国文化的外译,在交流对话中弘扬中华文明。
 关键词:翻译活动 中外文化 文化交融一、翻译活动与文化交融的关系
 现代汉语白话文中“文化”一词是一系列欧洲语言中相应词的直接翻译,而这些词都派生于“cultura”这个拉丁词,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物”。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culture”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泰勒的定义强调了精神层面的文化而忽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辞海》关于“文化”这个词条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条定义中不难看出文化具有时空性。从时间角度看,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后一时期的文化是对前一时期文化的过滤和积淀,现代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空间角度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因此就存在古今文化传承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而这就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完成。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中国人与中国文化》)语言即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语言不同则交流不畅,于是,翻译活动便产生了。
 翻译活动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各国文化有共性,但不同的地理、生活环境决定着各国文化带有鲜明民族特性,不同的地域与传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文化氛围左右人们的生活,会成为不同民族交往的障碍,而翻译则是跨越这种障碍的最好工具。翻译虽然表现为各国语言的互相转换,但只是一个交流互换的过程或者工具,其真实目的则是各国文化的互相观摩与借鉴。因此,翻译绝不能做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语言转换,而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文中的所有文化色彩,否则有碍于民族之间的了解。为了世界更加和谐地发展,翻译必须淋漓尽致地传递文化,翻译是实现世界文化战略的根本途径。
 二、中国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的作用
 在中国,“翻译”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当时特指东汉以来佛教经典的汉译活动。宋释法云撰《翻译名义集》(公元1143年)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早已不限于梵文佛典的汉译活动,翻译不仅成为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工具。
 从古至今,翻译都是文化形成和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因。历史上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融合都是由翻译活动引起的。大规模的外国文化引入和翻译高峰主要有四次:东汉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作用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从内容看,在漫长年代里大量翻译的是佛经,到了16、17世纪才面向自然科学,之后,深入哲学、社会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翻译逐渐渗透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所有的文化生活。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三位最有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大量的佛学经典从梵文译成汉语,大量反映古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被引入,如“浮屠”、“菩萨”、“金刚”、“观世音”、“弥勒佛”等。这些佛教词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第二次翻译高峰的兴起,是与欧洲一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有关的。明末清初传教士作为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把西方科学文化如历算、天文、数学、物理、哲学、地理、艺术、生理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美术、建筑等引入中国。在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中,许多名词,如点、线、直线等的译称在中国沿用至今。中国有经纬度的精确概念则开始于他们合译的数学著作《测量法义》。这些译著使当时的中国第一次接触到国外一些先进的科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与此同时,耶稣会传教士把中国的《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经籍及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向外族介绍中国文化。
 第三次翻译高峰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是一个以大规模引进西学为标志的翻译高峰。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其目的很明确,即救国强国,所以反映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法律、外交和政治制度的著作成为当时翻译的主要方向。如康有为的《突厥削弱记》、《日本维新三十年史》、《法国革命记》,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唐才常的《各国种类考》。这次翻译高峰的杰出代表是严复和林纾。严复先后译出《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等书,把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林纾作为西方文学翻译的大家,其译作主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块肉余生记》、《黑奴吁天录》、《鲁滨逊漂流记》等。这次翻译高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场西方思想的洗礼,并最终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又一次翻译高峰随之而来。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抑或是其影响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翻译作品也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我国新文化翻译的领导力量主要有鲁迅、胡适、瞿秋白、郁达夫、郭沫若、林语堂等。在以文学翻译为主的此次翻译高峰中,大量优秀的俄罗斯文学被引进和翻译,形成了一个对俄国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高峰。这次翻译高峰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引进和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
 中国历史上这一次又一次的翻译高峰将外国的优秀文化吸收进本国文化,并在其逐渐内化的过程中融入了主流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翻译对推进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如今这个各国间交流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化国际信息时代,我们的翻译活动在注重“拿来主义”的同时不能忽视“送去主义”。我们灿烂的唐诗文化经过翻译和输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生根发芽,美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翻译和研究中国唐诗的中心。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双向的,所以我们应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
 三、结语
 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科技进步和文明进程大大加快,各民族文化应以平等的地位共存与交流,相互促进与繁荣。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充分认识翻译的跨文化意义,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翻译活动为媒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外译,在交流对话中弘扬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王宁.视角:翻译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陆永昌.翻译与时代.中华读书报,2003-10-15.
 [5]孔慧怡,杨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中的翻译事业.中国网,2004-11-5.
 摘 要:布洛陀民俗文化是壮族文化的“活化石”,田阳县把布洛陀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广西田阳县 布洛陀文化 旅游开发一、引言
 布洛陀是壮族群众崇奉的始祖神,在壮族民众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布洛陀文化遗址在田阳县敢壮山被发现以后,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广西壮学会、广西民族研究所等有关专家、学者到田阳县进行壮族布洛陀文化考察。本文分析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及其价值;介绍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状况;通过对田阳县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介绍,提出对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二、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及其价值
 布洛陀文化大约产生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它以反映壮族人文起源为内容、以经诗为标志,是壮族原生态文化中的精品和先民劳动智慧的资料库。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田阳县对布洛陀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还将进一步提高广西对东南亚的开发水平,增进壮族与国内外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增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推动田阳县经济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三、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田阳县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历史遗迹类。
 1.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
 田阳县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是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广西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展望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扶绥532100)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表情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南京丽都翻译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06944号-1 TEL:025-85525080 E-mail:kefu@lidutran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