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翻译动态 各地分公司 口译服务地区 译文赏析 特色专栏 文学类
会员登录
   
分类导航
 
企业新闻  (1210)
翻译动态  (143)
各地分公司  (400)
口译服务地区  (365)
译文赏析  (109)
特色专栏  (35)
文学类  (0)
 
最新文章
 
更多
 
浅析美学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翻译
专业翻译机构--丽都翻译公司-因为专业 所以卓越   2014-04-08 15:24:40 作者:舒静伟 薛轶 辽宁科技大学 来源:作家 2013年02期 文字大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化传播的工作也愈显重要,汉语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成语是汉语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且大多由四字组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成为了翻译的一个难点。
 美学理论对于成语翻译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合格的译者能够巧妙地依据上下文传递出成语的韵味、内涵、风格、文体,等等。就成语翻译而言,翻译方法的研究有很多;就美学理论而言,研究诗歌翻译的亦颇受关注;而以美学理论为研究方法探究汉语成语翻译质量则是无人问津。本文从美学理论的视角对汉语成语的翻译进行了剖析。
 由于语言、文化、历史和译者主体性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能有完全对等的成语译文,只能根据语境中成语的交际功能、文体特征和目标读者群体等因素来提高译文的质量。在众多文学翻译的范畴内,汉语成语因其文化内涵深厚,其英文翻译不同于其它类文体,其至关重要的功能既要传情达意又要有审美考量。这一点对于汉语成语的翻译尤为突出。汉语成语语言凝炼、形式简约、表达严谨,代表着汉语语言的至高无上的成就。因此,汉语成语翻译的美学研究对于中国文学的翻译美学研究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且极具代表性。
 一美学理论阐述
 所谓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起点,把艺术作为主要客体,探讨美、丑、祟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体验,美的发展、创造及其规律的科学。
 许钧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就基础层次而言,译者要理清各概念的确切含义,辨清各概念之间的逻辑纽带。语义层次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包括词汇所指的意义、句子的语法意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意义;言语意义指语境意义与修辞意义。审美层次是文学翻译的理想层次。好的成语译文,应达到上述三个层次的和谐统一,轻视或忽视了任何一个层次,都无法达到理想的的效果。因此,翻译成语应该在正确传递意义的基础上译出成语的内在美,换言之,求真是较低标准,求美则是较高标准。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要做到“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先生指出,翻译要尽可能达到原文的“三美”的有机结合。换言之,即便译文完全地传达了原文的意美,缺少音美和形美的译文也不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情趣。他指出,“三美”并不是互为对立的。在三者不可兼得时,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次之,再次是“形美”。忠实的“意美”、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的和谐统一使得译文达到理想状态。
 审美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的人对文学翻译的审美观也不尽相同,这充分体现在处于不同民族、时代及背景的人对翻译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因此,对于翻译也相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建忠先生提出了“善译”理论,所谓“善译”指的是以培养对外交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为宗旨,在变革图强的转型时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先生曾提出过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之信,文辞畅达谓之达,有文采谓之雅。换言之,译文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表情达意,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实现最大化。西方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论”,即译语接受者与原语接受者要获得基本相同的反应,是和源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翻译工作的深化,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翻译理论及其方法。汉语成语翻译应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尊重国外读者的文化和审美观。在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学时,应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美妙及其精髓,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民族心理、处世哲学和价值取向。只有这样,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会更加顺畅,误解和摩擦才会更少。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汉语成语的生命力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意美
 翻译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双语转换的交际行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表达上的困境,要以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才能,运用自己的灵感对原语进行审美再创造。换言之,译者审美创造过程的本质就是创新,是对原语的创造性再现,从而将原语中的美淋漓尽致地打造出来。当美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感官的时候,人们必然受到情绪的感染,发生情感上的震动,引起内心的共鸣。
 在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意义的传达是第一位的。翻译的首要宗旨便是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文的风格,再现原文的面貌。因此,在成语的翻译中,译者应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字面意义、隐含意义和形象意义,再现原文的内在意义,展现原文的意境和情趣,也就是“意美”。
 例1: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于有点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了。
 译文:However as time goes on I learned slowly the meaning of“man proposes and god disposes”.
 例句1中的汉语成语在翻译成英语时,被巧妙地转化成了相应的英文习语,译文使人能够充分领略到原文成语的气势,尤其是译文中的man和god能让读者感受到原文中的“人”和“天”的关系。译文不仅准确地再现了汉语成语
的字面意义,而且其引申义和象征意义也被巧妙地译了出来。具体而言,例句1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谋事”和“成事”分别被译为propose(建议)和dispose(处理),而“人”“天”分别译为man和god,从而使译文不仅表情达意,而且生动活泼。译文不仅再现了原文的语言意义,符合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而且读者在读英文译本时能得到汉语成语中相同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意美”。
 三音美
 “音美”通俗地讲,指的是翻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声音上的美。语音是语言承载审美信息的最直观形式之一,在翻译汉语成语时,译文要体现出节奏、韵律等声音上的美。汉英两种语言都具有独特的音乐性、节奏感。头韵、谐音、排比、反复等手法也在某种程度上赋予语言以音韵美。和谐优美的韵律往往可为语言增添一份情趣。音美的审美价值在于能够给读者以听觉上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韵律词是构词的产物;从美学角度看,韵律词是平衡的工具。语言正是具有与音乐相似的节律与音韵,才别添一番情趣。汉语成语英译本的音美主要是头韵。
 例2:一些人认为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学者牺牲基本学术道德标准去沽名钓誉。
 译文: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root cause of academic corruption is that some scholars fish for fame at the expense of basic academic moral standards.
 例句2中的“沽”和“钓”在汉语中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而译文使用fish和for展现了原文的音美。例句2中的“名”“誉”在译文中直接转化成一个fame,使其意义上忠实于原文。整体而言,“沽名钓誉”使用了反复手法,而译文重复了辅音(f fish for和fame的首音),再现了原文语言的音韵美。译文不仅体现了原文的意义美,听觉上的美感也被巧妙地传递出来,使读者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同时,还能领略到译文的音美。
 四形美
 汉英翻译时,思想内容上的忠实固然重要,表达形式上也要追求完美。汉语成语的英语译文应采用地道自然的英语语言方式表达,这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翻译形式对等理论,即“原文的形式特征被一成不变地复制到译文中”。此后,奈达又提出动态功能对等理论,解释说“译文不但是信息内容与原文对等,而且形式上也要尽可能的对等”,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达意义,形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带来意义上的变化。中国翻译大家许渊冲对于译文的形式对等也十分关注。他指出,“译文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形式(如句式长短,对仗等),这就是形美”。因此翻译汉语成语时,我们应竭力找出语言之间的普同性,追求最大可能的形式对等,努力将原文的形美传达到目的语中去。
 翻译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形美,说理评论可以做到层层剥笋,丝丝入扣,辩而又透辟,情真而又意切;演讲抒情可以一书胸臆,从容挥洒,增势,鼓舞人心,达到与听者共鸣,从而更好地收到预期效果。
 例3:没有太多的喧哗,也没有过分的嚣张,有的只是香醇回饶,在那其中,你会明白真正的苦尽甘来,体味人生的乐趣。
 译文:No more uproar,no more inflation,there is only a kind of aroma hovered,where you can find no sweet without sweat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taste the pleasure of life.
 例句3中的汉语成语“苦尽甘来”在英译本中分别用了sweet和sweat来表达“甘苦”,形成对比,文本中的“尽”“来”在译文中使用了双重否定“no”和“without”创造了形式上的对等。这样的译文不仅体现了形美,而且给人以强烈的对比,令读者印象深刻。整体而言,例句3中的“苦尽甘来”与译文中的“no sweet without sweat”字数上与原文相等,在形式上有对仗,最大限度上体现出了形美,给予读者听觉上和视觉上的美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汉语成语的翻译,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展示汉语语言魅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美学充分重视读者在语言文化接受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读者的视角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力求在读者可理解的前提下,实现读者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最大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艺术方面的美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翻译是一门语言艺术,因此美学理论与翻译实践便产生了必然的联系。换言之,所谓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的语言艺术美来衡量翻译过程中语言转化的规律性问题,原文、译文和翻译过程中一切美的要素皆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因而美学与翻译的结合是翻译理论的一大成就之一。
 上述译例无不充分表明,优质的译文可以恰如其分地创造和再现原文的意义美、音韵美和形式美这三大美学要素,原文的美学价值因而得以充分体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汉语成语翻译要注重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译文中三者齐现,则悦目、怡神、乐耳,给读者带来美感和享受,同时原语的文化价值也能得以展现。然而,以拼音文字为特征的英语和以独立音节为特征的汉语在韵律和形式上相差甚远,加之中西方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差异颇大,完全等值的译文很难再现。完美的译文是“三美”齐备,如果不能兼而有之,译文首先要做到传情达意、忠于原文,韵律美和形式美次之。译作时,目的语的文化、阅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必须考虑在内。译者应以目的语的语言文化为标尺,在理解研究原文总的意境和风格基础上,力求达到“意美”、“音美”及“形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美学效应的对等,进而为文化交流和融合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许渊冲:《论唐诗的英译》,《翻译通讯》,1983年第3期。
 [3]严复:《严复集》(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
 [4]E.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Academic Publishers,1964.
 [5]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E.A.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Brill,Academic Publishers,1969.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作者简介:
 舒静伟,男,1982—,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薛轶,女,1982—,辽宁鞍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表情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南京丽都翻译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06944号-1 TEL:025-85525080 E-mail:kefu@lidutran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