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翻译动态 各地分公司 口译服务地区 译文赏析 特色专栏 文学类
会员登录
   
分类导航
 
企业新闻  (1210)
翻译动态  (143)
各地分公司  (400)
口译服务地区  (365)
译文赏析  (109)
特色专栏  (35)
文学类  (0)
 
最新文章
 
更多
 
翻译界外的翻译
专业翻译机构--丽都翻译公司-因为专业 所以卓越   2014-06-03 19:57:03 作者:盐城工学院 邓笛 来源:上海翻译 2008年4期 文字大小:[][][]
[摘要]“翻译界外的翻译”是一群被排斥在翻译界之外却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他们正在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只要他们尊重知识产权,就能在传播外国科技、教育、文化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为繁荣我国大众文化市场做出贡献。
 [关键词】翻译界;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9358(2008)04-0078-03
 他们是一群被排斥在翻译界之外却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他们被排斥在翻译界之外,是因为他们从不翻译大部头的东西,短短的千字译文中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有时甚至离原文的内容很远。他们与“翻译家”的头衔无缘,也不被任何翻译协会所接
 具争议的词汇来命名他们。
 他们是为数不小的一群人。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至少有上千人在翻译界外从事着翻译,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有河南的尹玉生、安徽的李荷卿、北京的王悦、上海的彭嵩嵩、广西的庞启帆、湖北的万学、江西的姜钦峰、四川的唐若水……等。他们不是翻译家,但他们的译作却十分受欢迎。他们的名字不断在全国各地报刊的版面上出现,上至中央级的《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下到各省市的晚报、13报、行业报,甚至县级报刊上都能够看到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读者》、《青年文摘》以及各地科普类、妇女类、青年类这种休闲性质的杂志上。他们的稿子被报纸转载,被丛书选编,被多种试卷和课外教材选用。他们的成绩让他们个个都很“牛”,比如尹玉生在他的博客中宣称:“05年至08年2月,累计在各地报刊发表、被文摘杂志转载文章逾3000篇次(报纸转载不计其数,没有统计在内)。05年共5次登上仰慕已久的《读者》,4次登上心仪已久的《青年文摘》。06年,8次登上《读者》,14次登上《青年文摘》,12次登上《意林》,9次登上《格言》。07年,16次登上《读者》(含原创版2篇,乡村版2篇),19次登上《青年文摘》,18次登上《意林》(含首发),16次登上《格言》(含首发)。08年1-2月,4次登上《读者》(含原创版1篇),2次登上《青年文摘》4次登上《意林》(含原创2篇)3次登上《特别关注》。/(99一族》在央视十套《子午书简》中播出,多篇文章被收入各类丛书及学生语文辅导材料,并广泛地被《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几乎所有知名文摘类报刊以及众多报纸的文摘版面选用过文章。”[1](经查证,引文中提到的在原创版上发表的也是翻译作品)
 义:这是一群平民化,同时又高度市场化的“译手”,他们区别于“传统翻译家”,身在翻译界之外,译文不被“信”所约束,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编译——或者说是连“译”带“编”的方式为报刊量身定做稿件。
从事任何工作的群体,都需要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翻译界外的翻译”也不例外,他们的素质要求是:良好的外语水平、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独具慧眼的编辑能力。
 “翻译界外的翻译”之所以被排斥在翻译界之外,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译文主观随意性太大,有过多的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似乎表现出外语水平的先天性不足。其实这种认识是
 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一个外语水平不高的人或许能翻译出一二篇足以达到发表水准的小文章,但是要频繁在报刊上发表译文则不一样了。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原文,就不简单,既需要耐心,更需要水平。外语文章很多,但并不是每篇都可以译介,不是别人已经翻译过的,就是内容不合国情的,想要每看了一篇就能翻译出发表是不可能的,往往是看了几十篇才能找到一篇如意的文章。所以,“翻译界外的翻译”要想保证发稿量,就必须有良好的外语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要有不甘寂寞、不惧挫折、勤奋不缀的工作态度。
 他们的翻译离不开编辑手法。他们必须熟悉市场,了解读者,研究所投报刊的特色,然后根据这些,在翻译时做一些有的放矢的变化,完全的“拿来主义”,不适合的坚决删除,删除后带来的残缺再用迎合报刊口味的立意来修补。他们要独具慧眼,要从不适合译介的文章中看出有价值的内容,然后重新组合,笔者曾听他们当中的一员介绍如何把一个黄色的小段子译成了完全健康的励志文章,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妙极了。此外,毫无疑问,一定的汉语文字表达水平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素质。
 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供给。
 代出生的文学青年,他们在八九十年代通过操练校园文学,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是,由于给报刊写创作稿的队伍十分庞大,默默无闻的新人难以挤进去,而报刊也需要一些有异域情调的文章,他们良好的英语水平就让他们生出了翻译的念头。他们当中不少人出身贫寒,生活压力很大,在为报刊翻译稿子的过程中,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发表,因此只得迎合编辑,从而放弃了对原文忠实的翻译基本要求。
 1.感悟小品文。这类译文都是一些生活小故事,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都市类报纸都或多或少地给这类翻译故事留了一点版面。这类译文在近几年渐渐形成套路,往往是一个小故事,加几句议论,就成了感悟类小品文。登这类文章首译稿最有名的报纸是《环球时报》,最有名的杂志可能要数《辽宁青年》,而登这类文章的文摘稿最有名的杂志则非《读者》莫属了。主要读者是大中专学生和城市市民。
 2.故事类作品。以《故事会》为领头羊的故事类报刊一直是报刊市场上的畅销品种,这些报刊几乎每一种都辟有类似“海外故事”的栏目。这类译文内容夸张,布局上讲究章法,结尾一般是欧亨利式的,如果原文不是,译者常会做一些调整往这个路子上走。
 3.海外传奇。这类文章以真人真事为依据,但情节带有传说色彩,有广大的读者群。《知音海外版》常登载这类文章,稿酬可开到千字千元。但是
 会借用一些真人真事,对一些侦探故事、奇幻故事,甚至愚人节故事进行“创造性”编译,编辑们对这种做法也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类文章的主要功能毕竟只是供人休闲的。
 4.科普、知识类文章。各地报刊为了丰富内容,都有一些五花八门的实用和知识栏目,比如美食、游记、健康、彩票、汽车、军事、科技发明及医疗小知识等等,这些文章成了普通百姓r解国外世界的
 避免高度和深度,又加上时效上的原因,这类文章也颇受读者欢迎。
 们就翻译什么内容,其风格及文章的布局都不是以忠实原文为目的,而是以适合所投报刊口味为目的。他们有的持之以恒地专攻一个门类,有的则是多面手,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是冲着稿费而从事翻译活动的。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人在孜孜以求地经营着自己的天地,把这种翻译当成一种游戏和爱好,但稿费仍是第一要义。如果得知哪一家报刊没有稿费,他们立即会停止供稿,转投其他报刊,而他们大多也都不回避这一点。
 “翻译界外的翻译”大致可分为这么几类:1.有一份足以维持温饱的职业。他们翻译更多的是因为喜欢,随意而为,顺带挣点稿费补贴家用。2.失去了工作,或者辞职以后不愿意再去打工,专职翻译。3.在校学生,靠翻译养活自己。4.翻译界内的人士,为报刊开出的高额稿酬所吸引,用笔名从事翻译界外的翻译。事实上,前三类人占了大多数。此外,由于许多报纸稿费微薄,他们就一稿多投,尽量多挣一些钱。因此,一些报刊编辑蔑称他们为“稿贩子”,尽管如此,编辑还是离不开“稿贩子”。
 译的外语原文大多来自网络免费资源,而免费资源更新少,这些资源被译过之后,就失去了翻译的价值,因此可用资源越来越少。此外,他们翻译使用的外文资源虽有一些是超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但是大多数还在版权保护之中,而他们当中真正得到版权授予的少之又少。随着各报刊版权意识的加强,这些侵权译稿越来越多地被忍痛割爱了。同时,由于他们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不高,一些文摘报刊不尊重他们的劳动,转载文章时只注明原作者的姓名。在版权方面,他们常常既是侵犯者,又是被侵犯者。
 来越严重,有的随着成家立业,家务的烦扰,工作主业的变化,翻译兴趣不象青春时代那么浓厚了,譬如唐若水和王建华当属此类;有的逐渐成名,频繁被约稿,或被出版社相中,进入了翻译界中,也正统地信奉起“信、达、雅”了;有的借着翻译带来的名气,转而涉足文字创作,如尹玉生和姜钦峰;还有的,像李荷卿,现在已经是一家双语期刊的编辑了,而万学也.在一家双语期刊当起了编委。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个人群大多收入并不高,月稿费收入达到三四千的已经算是大家了。
 一个群体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翻译家们为翻译究竟应该是“化境”,还是“神似”,或是
 已自行卸除镣铐,优美地跳起舞来。你可以不承认他们的翻译是好的译文,但你有时不得不承认你所读的确实是一篇好文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只要读到的是好文章就行,管它是翻译的还是原创的呢,如果文章语言晦涩、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即使完全与原文“等效”,读者也是不会买帐的。
 虽然同化中遗漏很多,但留下的都是精华,是能够渗· 80.透心田的东西。他们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策略,拉近了外国文字和普通中国读者的距离,让大众阅读到国外的作品成为一种可能。
 他们的翻译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翻译界。一面是在普通读者中有大量拥趸的“翻译界外的翻译”,一面是曲高和寡的“翻译家”,这免不了让翻译界有识之士暗中深思。近年来,功能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界的热议,颇能说明问题。功能翻译理论的鼓吹者尽管总是会强调译者要克制自我,忠实原文,但都认识到读者中心原则的重要性,认识到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中所起到的作用。[3]
 六、界内界外翻译的和谐共存
 翻译,不论是界内认可的正统翻译,还是界外这种有篡改之嫌的翻译,相同之处都是翻译,不同之处是他们的翻译目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音乐中的“美声歌唱家”和“通俗歌手”。但是,有一种现象是,前者指责后者胡译乱译,后者嘲笑前者的洋腔洋调不伦不类。事实上,顾此就有可能失彼,两种不同的语言毕竟在文化、词汇、句法结构、表达方法和阅读习惯上都有差别,我们能够容忍带着同样翻译目的的翻译家译出不同的译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翻译目的截然不同的人译出另类的译本呢?界内界外的翻译都应该彼此宽大为怀,相互理解,不可厚此薄彼。界内的翻译家有丰富的译作,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但是,界外的译手在传播外国文化上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七、结语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确定,“翻译界外的翻译”群体正在逐步形成,不过它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们期盼出现更多的有志于文化交流、尊重知识产权、精通母语和外语的仁人志士
 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传播外国科技、教育、文化和繁荣我国大众文化市场做出贡献。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表情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南京丽都翻译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06944号-1 TEL:025-85525080 E-mail:kefu@lidutran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