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翻译动态 各地分公司 口译服务地区 译文赏析 特色专栏 文学类
会员登录
   
分类导航
 
企业新闻  (1210)
翻译动态  (143)
各地分公司  (400)
口译服务地区  (365)
译文赏析  (109)
特色专栏  (35)
文学类  (0)
 
最新文章
 
更多
 
翻译性质与翻译教学
专业翻译机构--丽都翻译公司-因为专业 所以卓越   2014-10-22 20:04:15 作者:李少儒 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02期 文字大小:[][][]
〔摘 要〕本文以翻译课教学中翻译的定义选择和课堂教学实施为例,说明在普遍开课时间短、经验不足,教材众多而不确定,教学方法因人而异的局面下,翻译课教学选择适当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主张任课教师发挥主动性,在繁复的翻译理论中选择个人认为合适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翻译教学;理论选择;课堂实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13)02-0124-03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3.02.029
 翻译课教学过程中,对翻译这项文字活动,即脑力思维活动,所具有的性质加以分析、说明和讨论,进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客观描述,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翻译课教师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选择个人认为合适的结论,以便围绕这个结论组织介绍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沿着设定的途径达到预定的目的,却存在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人们对于翻译实质的认识多种多样,甚至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令人眼花缭乱,从中进行挑选费时费力,左右为难。于是较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使用教材中的翻译定义予以发挥转述。就教材论教材固然无可厚非,但是考虑理想一些的做法或许更能体现任课教师的责任感。那么,语言翻译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务究竟具有哪些特性,如何加以描述呢?
 一
 对翻译性质的描述,最通俗的莫过于“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而最简洁的应该是“翻译就是语言转换”。当然我们还有许多曲折深奥的解释,但说的越是曲折,越是让人困惑,越是深奥,越是难免谬误。如苏联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索伯列夫说:“翻译的目的就是把一种语言中的内容和形式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这里用了一个生物学术语“移植”,生物学的“移植”最重要的工作是考察和改善目的地的条件,而其中医学上的“移植”,要求更为苛刻。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移植”,一没有可以依赖的科学数据,二不可能得到后续长期的调整和维护,三是不可能有专业人员监督全过程,用“移植”来解释翻译,很大程度上让人难以接受。
 再如我国的一位学者在排除了其它近乎所有的翻译定义后宣称,“我们尝试给翻译下一个比较完备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看到翻译定义中这样的描述,人们首先会想到:美国这个军火大国,把军火既卖给以色列人也卖给阿拉伯人,使中东地区自二战结束以来大半个世纪连年战火不断,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中国历史上的清朝政府在西方各国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与外国列强签订的一系列卖国条约,让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屈辱;这些事件中有语言转换的活动吗?如果有,这些活动算不算“翻译”?如果算,它们又是为了促进哪个“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呢?其次,这个定义显然受到索伯列夫“移植论”的影响,将翻译的任务规定为“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其逻辑是混乱的,似乎要让译语这个语言去接受原作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而不是用译语再现如此这些。再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常常不可避免,“完好无损”的提法只能表达倡导者的希望和追求,也不能构成翻译性质客观描述的合理成分。
 前些年网络上还流行一种说法,“翻译就是同义词转换”,为机器翻译软件制造商做了最好的广告,也把翻译定义中的谬误推向极致。这个说法设定三个前提,第一个大前提是“翻译就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其二是“语言之间词语是一一对应的”,其三是“翻译是‘译词’,不存在‘句子翻译’或‘篇章翻译’”。显然,翻译实践中这些前提根本就不成立,其结论当然是荒谬的。“关于英文字,我们翻译的毛病是抱定一个字一个译法,照字面填入译文。遇到begin就一定是‘开始’,‘expect’一定是‘期待’,through一定是‘经过’,其实全不是这样。”(思果,2001:118)初学外语的人,都把认识外文单词当做第一要务,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单词。学习实践中是这样的情况:要记住一个外文单词,除了记住它的拼写外,还得记住它的中文意思,这往往是词典提供的汉语词语解释。最好的学生大概会记住一个外文单词的两三个汉词释义。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也是初识外文的唯一途径。但以这个途径开始学习外文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个后遗症:我们把外文单词与汉语的字词一一对应起来,于是翻译中便出现了“同义词转换”的现象。在我们日常批改学生的翻译练习,面对大量出现的这一现象,既痛心疾首,又束手无策,我们把它称为“所知障”。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来作为,却阻碍了合理、正常的认知。用个人的“所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是普遍的行为准则,而对自己的“所不知”有很好了解的人却不多。我们的“所知”往往是片面的,要求学生抱着“不知”的态度、用新奇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所知”,可能会更有利于学习提高。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把信息论引入翻译理论,使我们对翻译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对翻译性质的这一描述明确地指出了翻译的对象,也就是译什么的问题(message,信息);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作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这个定义既确定了翻译的任务,又提出了要求,与其它定义相比,更科学、客观地说明了翻译活动的实质。
 二翻译课是近三十年才在各大专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从经历的时间上看仍然是较新的课程,也没有出现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较为理想的教材,而教学方法则因人而异,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这使得翻译课程的改革存在较大的余地。
 选择合适的翻译定义,对于翻译课教学具有系统的指导意义,使教学人员在确定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等方面都有可以依靠的根据。
 首先,本科阶段翻译课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一项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在仅有36课时的时间内,英汉翻译课应全力专注于那些能够体现语言转换中最本质的语言现象,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讨论外围的问题。而现实是,有些教材竟用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来介绍不同文体的翻译。就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公共标示语说起。
 对公共标示语翻译的思考始于十数年前,一位资深教师“请教”如何翻译插在花坛前面的劝告游人不要踩踏花坛、不要采摘花朵的告示牌,当时还特别强调那是一所中学校长请求她帮助翻译的,既要准确又要及时。笔者的建议是:“不用翻译,去相邻的那些英美学校,把它们的标示牌拿过来直接插在自己的花坛里。”这位老师心照不宣,淡然一笑。当天晚上就在互联网上摘录了不少英美等英语国家的相关标示语,然后进行挑选,达到了翻译“准确、及时”的要求。
 公共标示语中,除了一些特别具有中国色彩的以外,都可照此方法进行处理,否则往往画蛇添足,徒劳无功。“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工作人员通道”、“工作重地,非请莫入”等,只要译成“Staff Only”即可。反过来,要是按字词来翻译,就不免画虎类犬了。公共标示语包括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标识,各级政府、厂矿公司、商业等各部门的标识,公共场所的提示、警示等,一切用以告示、提醒、警告人们,引导人们的行为、注意行为规范、公开展示的语言和图形符号。
 公共标示语的这个特性在许多文类中都有相当程度的体现。首先是应用文,如推荐信、求职书、毕业文凭、财务报表等,它们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按照字面翻译是行不通的。通常可行的做法是在国际互联网上查找平行文本,依照一定的格式填入相关的内容。其次是各类广告,其独有的特点如简洁、形象、新颖、易记等,使其所谓的“翻译”别具风采。广告的翻译与日常应用文的翻译一样,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另寻出路,这是它们之间的共性;而翻译日常应用文时查找平行文本,往往能找到现成的结果;翻译广告时,由于广告的独特性,不允许雷同,译者永远也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参考结果,翻译广告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作”,这则是它们在翻译方法上的异性。
 翻译实践中,公共标示语的翻译仅仅是“在人家的门口找牌子”,应用文的翻译成了查找平行文本,“照样画虎”,广告的翻译则是重新“创作”,由此看来,它们都不能体现翻译自身的本质。
 各种文体材料的翻译还包括新闻报道、外贸函电、旅游英语、法律文书、科技英语等,这些内容充其量也只是翻译范围的延伸与扩展。与其实行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让学生瞥一眼翻译的外围“皮毛”,不如集中精力专注于翻译的“躯体”,对翻译的核心作一番了解。
 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译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翻译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教学中如果采用“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或“翻译就是语言转换”的定义,那么翻译中要做的就会是翻译“意义”或“语言转换”。这样的定义概念过于宽泛、抽象,难以维系进一步的具体分析。而奈达的翻译定义则明确地指出了我们要译的是“信息”,更易于掌握和操作。
 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奈达的翻译定义并用以指导翻译实践,笔者使用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展开讨论:“As the desert like a sea,so is the camel like a ship.”首先请学生翻译,得到的译文有,“正如沙漠像海,因此骆驼就像一只船”,“如果说沙漠像大海,那么骆驼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一只船”,“沙漠如海,骆驼似舟”。
 接着的问题是:原文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请用直白的语言回答,也就是不使用任何的修辞手段予以回答。多数学生的回答会类似于“海洋大,沙漠也大;船只小,骆驼也小”。显然,即使他们都能做出一定程度或很大程度反映原文意义的译文,我们仍然不能确定他们已经把握住了原文要传达的信息。只有少数班级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识别出原文的基本信息:骆驼是沙漠上的交通运输工具。
 貌似可行的译文,完全不能反映译者是否把握了原文的基本信息,看起来可行,那也只是专注于词语意义所产生的翻译结果、偶尔还能表达原文大意的一种“巧合”。因此,把握原文的基本信息又成为检验译者是否完全理解原文深层意义的标准。
 然而问题远远没有就此而结束。原文是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来传达基本信息的?这也是奈达定义中提出的、译者必须解决的“风格”问题。
 上例原文使用了“明喻”的手段,通常情况下原文所用的修辞手段在译文中最好予以保留。人们用常见的东西来形容不常见的事物,重点还是要说明不常见的事物。“沙漠如海,骆驼似舟”的译文虽说简洁,也有文采,但前后两者并列,没有主次之分。另一种译文用“正如……因此……”的结构也违反逻辑,经不起推敲。因为“正如”引起的后续内容往往是公认的道理、普遍接受的事实或大家都已经观察到的现象,“沙漠如海”显然不是读者或听众已经认识到的现象。第三种译文的后半部分“骆驼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一只船”,则带有一些附加意义或可能产生其它的联想意义。那就是:渺小、孤独和风险,这也扭曲了原文的意思。
 再者,学生做出的三种译文中有两种译文将不定冠词译了出来,至少暴露出三个问题。首要问题是没有把握原文的基本信息,其次是语法上没有掌握不定冠词的用法,第三是深受原文用词的约束,译笔不能自如,其核心是第一个问题。
 笔者提出供学生参考的译文:如果把沙漠比作海,那么骆驼就是海上的船。并着重强调这个译文只作参考,不是、也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标准译文”。
 翻译要译的是“信息”,因此译者首先要掌握原文的基本信息。掌握了原文的基本信息,译文不会有大错,没有掌握基本信息,对了也是偶然。其二,原文采用传达信息的手段,也就是风格问题,多数情况下涉及修辞方法,当然也包括意味、内涵、精神、味道、情调、意趣、神韵等等因素,这些体现原文风格的成分能在译文中保留就予以保留,否则还需采用变通的方法,能不能保留取决于最终的译文是否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最后,无论是个人在翻译过程中,对自己思考中的各种预案的选择,还是对他人不同译文的质量评判,都应采用“相对对等(equivalent)”、“最接近(closest)”和“自然(natural)”,作为尺度去衡量。总之,奈达的翻译定义既是对翻译实质的描述,也可以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来实现对档案的调用。其间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高校学生考试档案的查询和一般资料信息的查询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就是考试档案信息提供的往往是学生个人学业性考试的数据量化成绩(学业性成绩表,含课程成绩、毕业论文与设计成绩、社会实践成绩、各类等级考试成绩等)、专业班级考试课程门类、学分绩点排名以及课程考试的具体参与人数等等。原始档案查阅并不经常出现,原则上也不予允许,只有在出现考试成绩错误判定等一些特殊情况下才会被允许。由此就可以看出,对于纸质档案的调用,实际上是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的,绝大多数时候涉及到的还是电子档案的查询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纸质档案的保密性、提高电子档案查询的高效性。
 (三)开展考试档案的分析研究工作
 因为在高校学生考试档案的管理中,涉及的工作面较广、人数较多、信息量较大,所以负责档案管理的部门就有必要定期组织人员对高校内的学生考试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最好是能够得出有利于后期档案管理工作的结论,并将其应用到高校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去。高校甚至可以成立一些专门的档案研究团队,通过不同学科人员的委派和组合,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下,定期地对校内学生考试档案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并认真地撰写出详实地分析报告,一方面是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高校后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如,学校如果希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就可以以其对任课教师的实际业务素质能力和水平进行研究,也可以对学生实际学习效能的程度进行研究,最后对这样两项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使得原本静态的考试档案信息产生出更多、更有效的动态作用来。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考试档案的科学控制管理对于高校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学生考试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地把握其基本的特点,并在高效性、系统性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管理的措施执行,最终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1]马拉苏,林凯.高校考试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10).[2]连红.高校教学试卷归档管理体系的构建[J].浙江
 档案,2006,(4).[3]程晓英.高校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3).[4]李丽华.浅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与
 标准化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责任编辑:王国红)
 (上接第126页)
 三综上所述,选择适当的翻译定义,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课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翻译的实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翻译课仍然是一门较新的课程,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翻译方法和技巧,还是在教学方法上,从内容的选择到课堂教学实施,任课教师都有极大的主动施展手脚的余地。因此,翻译课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众多繁复的翻译理论,既要具有俯瞰“全局”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扩充理论资源作为选择空间,又要细致入微地去体察,作出合适的判断和选择。只有知识储备的殷实,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参 考 文 献][1] EugeneA.Nid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3.[2]思果.翻译新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3]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王国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表情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南京丽都翻译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06944号-1 TEL:025-85525080 E-mail:kefu@lidutran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