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翻译动态 各地分公司 口译服务地区 译文赏析 特色专栏 文学类
会员登录
   
分类导航
 
企业新闻  (1210)
翻译动态  (143)
各地分公司  (400)
口译服务地区  (365)
译文赏析  (109)
特色专栏  (35)
文学类  (0)
 
最新文章
 
更多
 
杂合理论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探究
专业翻译机构--丽都翻译公司-因为专业 所以卓越   2016-08-05 11:55:58 作者:张荣梅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4期 文字大小:[][][]
 要: 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对《水浒传》赛译本的分析,发现汉英隐喻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层面上还是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隐喻翻译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在归化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以此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关键词: 隐喻; 杂合理论; 文化空缺、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 章 编 号:1009-8976(2011)04-0140-03 一、引言纽马克曾说过“( 翻译中)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隐喻翻译”[1]。诚然,由于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隐喻的互译一直是译界研讨的热点之一。《水浒传》富含隐喻,因此本文选取赛珍珠的 70 回译本 All Men are Brothers,从后殖民杂合理论的角度,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有效策略。二、隐喻翻译研究简介关于隐喻翻译,纽马克[2]提出了七种方法: ( 1) 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 ( 2) 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 ( 3) 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 ( 4) 明喻和喻底结合; ( 5) 将隐喻转化为喻底; ( 6) 省略; ( 7) 隐喻与喻底结合。我国刘重德[3]教授对隐喻翻译总结了四条方法: ( 1) 直译; ( 2) 转变喻体; ( 3) 意译以达到与源语言中喻体的统一; ( 4) 译音。近年关于隐喻翻译的新作涌现,如《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刘法公, 2008)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肖家燕, 2009) 、《认知视阈下英文小说汉译中隐喻翻译的模式及评估》( 张蓊荟,2009) 等,这些著作以西方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关注文化喻体的表达,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隐喻翻译研究。三、杂合理论及其对隐喻翻译的启示杂合理论是后殖民研究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杂合研究最早见于巴赫金[4],他认为杂合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蕴含了产生新的世界观的潜能”。受巴赫金的影响,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5]将杂合概念融合在后殖民研究中,认为杂合是“颠覆占主宰地位的话语状况……的基地”。巴巴主张通过杂合形成殖民与被殖民之间“罅隙性”第三空间,在这个过渡空间里,杂合推进不同文化的彼此了解和渗透。杂合理论对翻译研究颇具启示。“译者应该从杂合的颠覆功能中得到启发,在自己的译文中多保留一些原语语言、文化、文学的成分,以消除西方世界的种族中心主义。”[6]尼郎亚纳[7]( T. Niranjana) 指出杂合是“颠覆了本质主义的阅读模式、并指向一种新的翻译实践的后殖民理论的符号”。这意味着“由于语言文化的杂合,以往译者所采取的一些翻译方法已不再适用于当代”[6]。在全球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翻译应当颠覆以往归化策略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适度异化有利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融,有利于文化的生态发展。适度的杂合亦会令译文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以新奇的语言表达取得陌生化的效果。归化异化的杂合是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四、赛译水浒中隐喻的杂合翻译由于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汉英隐喻之间形成了程度不同的文化空缺。为方便探讨,本文将《水浒传》中的隐喻分为三类: 完全空缺隐喻、部分空缺隐喻和零空缺隐喻,在这三类隐喻中选取典型进行评析。文中的隐喻翻译统计数据均基于燕山大学刘泽权教授主持的项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检索结果。 (一)完全空缺隐喻的翻译完全空缺隐喻指隐喻在一种文化中具有某种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完全没有这种内涵或根本不存在这种隐喻。由于汉英文化差异较大,这一类隐喻数量较多。下文将以《水浒传》中“秃驴”和“母夜叉”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例 1: “秃驴”。“驴”是中西方通用的隐喻,然而“秃驴”情况不同。“秃驴”是汉语中对佛教僧侣的粗俗蔑称,而在英语中却没有这样的隐喻用法。其翻译见表 1: 表 1 “秃驴”的翻译赛译 译法 频次 scab - headed donkey 直译 4 bald - headed donkey 直译 3 scab - head 直译 + 意译 1 scabby - headed donkey 直译 1 scabby,bald - headed donkey 直译 1 shaven donkey 直译 1 共计: 11 直译 10 意译 0 直译 + 意译 1 表 1 显示赛珍珠在目的语中重现了相同的喻体,是异化翻译的典型体现。译者借助“驴”给予英语读者的理解基础,对“秃驴”这一隐喻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直译,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然而并非所有完全空缺类隐喻都可以采取异化为主的策略,正如杂合理论所喻示的,忽略目的语文化的硬译只会封闭原语文化,反而阻碍文化空缺的弥合。“母夜叉”的翻译说明这一类隐喻的翻译离不开归化策略的合理使用。例 2: “母夜叉”。“夜叉”是梵语 yaksa 的音译,原指佛经中一种形象凶恶的鬼,后喻指凶悍又丑陋的人。赛珍珠对“母夜叉”的翻译如表 2 所示: 表 2 “母夜叉”的翻译赛译 译法 频次 The Female Savage 意译 5 The She - Monster of the Sea 意译 1 Mother of Devils 意译 1 a very mother of devils 意译 1 his wife 意译 2 his woman 意译 1 共计: 11 意译 11 “母夜叉”对不熟悉佛教文化的英语读者而言是陌生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赛珍珠采取了意译,在译文中时而用其他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时而将隐喻转化为喻底。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造成了原隐喻文化意象的流失和改变,但却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二)部分空缺隐喻的翻译顾名思义,部分空缺隐喻即隐喻在一种文化中具有的内涵在另一种文化中只具有部分相同的内涵或同时具有一些不同的内涵。这一类隐喻较多,由于篇幅有限,仅举“虫”的翻译为例。例 3: “虫”。“虫”在英语中的对应词“insect” 或“worm”亦具隐喻功能,但二者所喻意象略有不同,那么译者在翻译时会选择何种方法呢? 且看从赛译本中检索出的译例: 表 3 “虫”的翻译原文 赛译 译法 频次老咬虫 old biting insect 直译 5 咬虫 you biting insect 直译 1 这阎婆惜贼贱虫 that trollop P'o His 意译 1 老贼虫 you old thieving worm 直译 1 蠢虫 that stupid worm 直译 1 共计: 9 直译 8 意译 1 由表 3 可见,赛珍珠依然采用了直译,用目的语中最接近原文的喻体代替了源语中的喻体。“Biting insect”这样的译文或许令读者奇怪,但这正是因为赛珍珠翻译的初衷就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赛珍珠执意为之的直译对隐喻翻译不无启示。从后殖民视角看,直译提供了颠覆西方文化权威地位的可能性,也为同异并存的汉英文化提供了杂合的罅隙性空间。因此译者对部分空缺类隐喻可以采取直译为主的方法及异化为主的策略。 (三)零空缺隐喻的翻译所谓零空缺隐喻即隐喻在两种文化中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对这一类隐喻采用直译“既可保留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又保留了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8]。例 4: “猪狗”。赛译如表 4 所示。由表 4 可见赛珍珠在目的语中重现了相同的喻体,忠实的保持了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意象。从该例可见,对零空缺隐喻而言直译是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张荣梅: 杂合理论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探究 141 表 4 “猪狗”的翻译赛译 译法 频次 that old pig and dog 直译 3 you old pig and dog 直译 2 that old hateful pig and dog 直译 1 that pig and dog 直译 1 fellow 意译 1 共计: 10 直译 9 意译 1 五、结语由于汉英隐喻各具特点,其翻译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跨越文化空缺,为目的语文化所接受。由上一部分的分析可看出无论在语言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上,汉英隐喻翻译离不开归化异化策略和直译意译方法的多样杂合。就语言层面而言,完全空缺类隐喻存在着最大的文化缺口,一味异化反而妨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归化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适度异化是比较可行的方法,译者可以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或将隐喻转化为喻底,或将隐喻与喻底结合,或采取隐喻和注释相结合的方法; 部分空缺类隐喻不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或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 而对零空缺类隐喻进行直译,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文化层面上,汉英隐喻翻译应当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翻译开辟的第三空间中保持文化多样性,而非抹杀差异、一元独裁。总之,在全球化趋势下隐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翻译的杂合化既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参考文献[1]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4.[2]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88 - 91.[3]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95 - 96.[4] Bakhtin M.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M]. Austin,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360.[5] Bhabha H.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 114.[6] 韩子满.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6 - 17.[7] Niranjana T. Sitting translation: history,post - structuralism,and the colonial context[M]. Berkley /Los Angeles/ Ox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46.[8] 郭再顺. 趣谈与动物有关英汉习语所用比喻形象及翻译[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 2) : 30.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ybridity ZHANG Rong - mei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analysis of Pearl Buck' version of Shui Hu Zhuan,the article finds that hybridity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the hybridiz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s unavoidable and necessa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Moreover,translators should endeavor to retain more cultural image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increase the adoption of foreignization on the base of domestication. Key words: vulgarism; hybridity; cultural vacancy; translation studies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表情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南京丽都翻译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06944号-1 TEL:025-85525080 E-mail:kefu@lidutran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