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公司
首页
走进丽都
新闻动态
翻译服务
翻译价格
付费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总部热线:400-710-1860
南京公司:025-83905234
杭州公司:0571-89371196
网站地图

第三届两岸三地“中华译学论坛”在北京举行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两岸三地“中华译学论坛”于10月19-20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汇集了海峡两岸40余位主要翻译培训机构的院系领导和专家教授,中国译协常务副秘书长姜永刚出席了论坛并向大会致词。

本次论坛的主旨是为了探索新的翻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时间里,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方梓勋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康士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院长王立弟教授和李长栓教授、南开大学翻译系主任吕世生教授、南京国关的冯建中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院长柴明熲教授及谢天振教授、广外高翻学院院长穆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院长张文教授、台湾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杨承淑教授、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彭辉荣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恩冕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王克非教授等两岸三地专家围绕如何改进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翻译培训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讨论颇富成果。

与会各方代表一致同意,下一届论坛将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

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三届两岸三地“中华译学论坛”综述

王东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29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两岸三地“中华译学论坛”于10月19-20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汇集了海峡两岸40余位主要翻译培训机构的院系领导和专家教授,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北外、上外、广外、外交学院、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中国译协常务副秘书长姜永刚先生应邀出席了论坛并向大会致词。按照会议日程安排,第一天两岸三地专家围绕着如何改进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讨论颇富成果。第二天是小组讨论,主题是“翻译培训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会者对这一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讨论异常热烈。

本次论坛的主旨是为了探索新的翻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会上有的专家指出,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需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改进。比如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方式就有很多问题,人们正在尝试着转变教师角色,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能够跳开书本,获得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方梓勋教授以中大翻译系的“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课程为例,提出以解决问题为本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方法,在教学实践方面很有应用的价值,并从课程内容编排、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改变和互动、教学过程的掌握和教学效果等各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

台湾辅仁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康士林教授(Nicholas Koss)在会上提出了“汉译英在线教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向与会专家展示了如何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式教学的设想。这种互动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也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他希望与两岸三地对此感兴趣的学者共同探讨、尝试这种基于网络技术的翻译教学模式。

本次论坛的东道主北外高翻学院院长王立弟教授结合本院的教学实践向与会者介绍了“基于翻译项目的(Project-Based)笔译训练模式”,认为这种方法作为翻译训练的一种尝试和手段,具备实践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显现出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成为翻译专业研究生教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不但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同时也获得了一份成就感。北外高翻学院李长栓教授也与大家交流了翻译教学的心得体会,简要介绍了如何在翻译培训中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

除了实践尝试以外,有的学者也开始了理论探索。南开大学翻译系主任吕世生教授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探讨了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试图从中找到科学的理论解释。他认为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认识论渊源是实证主义,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社会建构主义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知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外界传递的,知识的本质就是建构。最后,他指出基于这种建构理论的新模式是我们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在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天振教授从宏观上详细分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途经和目标。而在微观层面,南京国关的冯建中教授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双语课程的建设和科学化也是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并对双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上外高翻学院院长柴明熲教授从中继语的理论视角审视了口译专业学生入学考试时的外语水平评价问题,指出应该以动态的方式看待学生的外语能力,从而确定评价者对语言质量的可接受程度。

广外高翻学院院长穆雷和北二外翻译学院院长张文都谈到了翻译本科教学的问题。穆雷教授面对国内各种翻译培养模式并存的状况,探讨了如何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协调各个层面的教学,使之成为相互照应又各自目标明确的教学体系。张文教授则针对我国生源的具体情况,就我国本科翻译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尝试建立适应我国翻译人才培养需要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

此外,一些学者在翻译研究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借此机会和与会者分享了研究成果。台湾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杨承淑教授以三地九所大学图书馆中英文藏书为调查对象,通过考察其翻译类图书的数量和性质,进而分析各校在教学及研究上的思考方向和学术定位,借此深入了解华语圈汉英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特征等,进而提出其中共同点及差异,为今后本学科前瞻性规划提供佐证。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彭辉荣教授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颇有造诣,他认为莎士比亚时期学习拉丁文的教育环境会对莎翁的翻译观乃至国际观构成重要影响,而这些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为此他还列举了一些实例,这一全新的研究角度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恩冕教授从中译外的视角审视了我国口译业的现状,指出目前中以外的服务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和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他建议有关各方了解和适应英语国际化的大趋势,从我国实际出发,参照国际惯例,一方面大力提高专业口译培训水平、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另一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口译职业教育,使我国口译也能够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王克非教授做了“语料库翻译学:现状与课题”的专题发言。他对语料库翻译学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语料库翻译学至少有三大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课题:大范围的翻译调查,包括翻译教学、翻译问题的考察,以及对应词搭配频率等统计数据的检索与分析;自动翻译研究,将开展了半个世纪的机器翻译与语料库翻译结合起来,以期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更广泛更有效的描写性翻译研究,包括翻译规范的研究和翻译普遍特征即共性的研究。并对此三大课题作了详细的阐释。

论坛第二天的内容是小组讨论,专家学者围绕着“翻译培训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柴明熲院长指出,在新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练员(coach),其主要作用是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训练提供必要的指导。另外异地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以各种形式开展网上讨论和交流,这样就打破了地域限制,达到了资源的最大共享。方梓勋教授也提出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使用机助翻译软件,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问题。王立弟院长认为,教师应当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使之服务于翻译教学,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受到它的牵制;要鼓励推动教师去尝试新技术,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掌握;三地应携起手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翻译课程合作,从而实现最大化和最有效地使用资源。其他学者也对这一主题纷纷发表了见解。

最后,下一届论坛的东道主香港中文大学的方梓勋教授就明年会议的主题同与会者交换了看法,并向大家发出了热情的邀请。至此,第三届两岸三地中华译学论坛圆满结束

文章来源: 中国网

 

 

 
Copyright ©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丽都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