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外语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内外有别”,这是外宣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条原则。“别”在何处?任务、对象、内容、形式都有“别”,还有很重要的一“别”就是语言文字。对外宣传既然主要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宣传,自然要用外语来进行①。最理想的境界当然是我们的外宣工作者都能用外语来写稿和表述。但这在目前还不可能实现。在现阶段,我国各种形式的外宣品(除少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外)大多数采取先制作中文稿,再译成外文的办法。事实上,外国人所看到的不是中文稿而是外文稿。一篇好的中文稿,也就是说,符合对外宣传要求的中文稿,在一个外语水平不高,又不懂对外宣传的译者手里,可以变成一篇外国人不爱看、不明白的外文稿。一篇不怎么好、不大符合对外宣传要求的中文稿,在一个外语水平高又懂对外宣传的译者手里,却可以变成一篇外国人爱看、易懂的外文稿。50年外宣实践经验证明,外语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这个道理应该是不难理解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宣事业——特别是地方的外宣——迅速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跟不上要求,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外语工作方面。早在1990年底,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就召开了一次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对外宣传的中译英问题。10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如何?1998 年11月,发表了由中央外宣办主持的中国第一届“金桥奖”(出版)评比结果。从评比结果来看,在外语工作(或称作“翻译质量”)方面,大概可以用这样八个字来概括:进步不小,问题仍大②。“进步不小”是指各地外宣品的外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或改进,出现了一批外文质量上乘的外宣品,如《青海藏族》、《今日山东》、《上海概览》、《北京指南》、《天津投资指南》等。“问题仍大”是指在外宣品制作中,外文翻译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是制约外宣品质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因素。外宣品的外文差错仍相当普遍,有的还是政治性错误,如“中国大陆”错译成inland China(“大陆中国”);有的是校对疏忽(也可能根本未经认真校对),如“停车场”(Parking lot)错成“包装场”(Packing lot)。“死译”“硬译”“乱译”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一平三通”译作one level three through(一个平面三通过)、“麻类研究所”错成“大麻研究所”(大麻是毒品)。这样的外宣品恐怕很难产生积极的宣传效果,反倒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的形象。
以上是就外宣专业部门制作的外宣品而言,如果就“大外宣”来看,那么可以说外语方面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对外经贸、外事、旅游、交通、公安、科研、文化、教育、体育、金融、娱乐等部门,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都需要使用外语。20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大外宣”中,外语方面存在着不足和差错两方面的问题。许多应该有外语的地方却没有,有外语的地方又常出现许多差错。
北京目前正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在上一次北京申办奥运时,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团长、瑞典人埃里克松在京考察后曾对合众国际社记者谈他的观感。关于北京市的对外外文工作,他是这样评价的:
“北京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以确保语言不通将不会成为2000年奥运会的一个问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向国际奥委会表明,外语技巧是成功申办奥运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他们(指北京)所需要的,而且真正需要的就是应组织学习外语知识。中国政府早已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与申办奥运有关的提高外语水平的运动,但收效不大。即使为欢迎国际奥委会考察团而设置的标语版上的标语中也有语法错误。”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但《中国珠海经济特区》(1993年版)这本双语小册子的6页英文中约有50个差错,平均每页8个,有用词和语法错误,也有校对失误。
电视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传媒,但一些卫视节目的英文名称在语法和用词上有问题,如《历史上的今天》译成History Today。在一个对外英语节目中,有一次把“腾飞”错译成“take flight”(意思为“逃走”)。
产品说明书上的英文是促销和树立品牌的重要工具,对药品和保健品则更为重要。但有一种名牌驴皮胶,英文写成glue of ass’ skin,其实《汉英词典》上有现成的译名donkey-hide gelatin,他们不用,反要用另外三个字,而其中的ass一字在美国俚语中有很粗鄙的意思。这张说明书上的“高血压”一词竟不用英文医学专业名词,而用汉语拼音gauxueya。
各种指示牌附上英文是为了给外国人提供方便,但如果所附的英文有差错或不通,那就不但达不到目的,反会贻笑大方。如北京某一交通要道的停车处有一标牌写着“停车换币处”,所附英文是The Change Money Partment To Parking既有差错,又不通。
对外开放城市中的涉外行业理应注重各种外文说明材料,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差错可说到了荒唐的地方。如染发的“染”字英文dyeing少了一个字母,变成dying(死亡),用餐的“碗”字英文bowl又多了一个字母,变成bowel(肚肠,英文说“拉肚子”也用这个词)。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举一些简单的事例。举一反三,不难看到,我们说目前“大外宣”中外语工作的问题相当普遍决非甚过其辞,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和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因为我国的外语教育还不普及,全民的外语知识还很缺乏,特别是各级、各部门还有不少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外外语工作的重要性、在对翻译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误区之一是:认为翻译是一种单纯的、甚至近乎机械的技术工作。误区之二是:认为翻译工作只是一种“语际转换”的工作,只要把英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去取代中文,就算完成了翻译。误区之三是:认为只要念过一点外语就能做翻译,而不问他的中文水平如何、文化知识如何。
所以,为了改进对外外文工作,对翻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
文章来源: 中国翻译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