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中: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获得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奖是俄罗斯作家协会设立的最高荣誉奖。分为奖章和奖状两种:奖章是表彰传播俄罗斯文化贡献卓越者;奖状是表彰在研究和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有突出业绩者。2005年中俄两国政府决定,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为对传播俄罗斯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翻译家和学者颁发高尔基奖章。经过中俄双方的共同提名和筛选,最终确定了五位获奖者,他们分别是著名翻译家和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草婴、高莽、任光宣、余一中和张建华。
余一中,浙江省瑞安市人,1945年11月生于重庆市。
1963年入山东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19681970年在安徽省霍丘县城西湖农场劳动,19711978年在吉林省敦化县当中学教师,19781981年在南京大学外文系攻读并获得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曾访问莫斯科大学与普希金俄语学院,期间曾访问过阿斯塔菲耶夫、维涅.叶罗菲耶夫、莉.金兹伯格、弗.拉克申、叶.波波夫等当代俄国著名作家与批评家,1990年起为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外文系副主任、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杂志主编、南京大学俄语系主任。
三十余年来,余一中辛勤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发表有关俄语与俄国文学、文化的文章约90篇,出版著作《俄罗斯文学史》(与任光宣、张建华合著,2003年)、《俄罗斯文学的今天和昨天》(2006年),编著《俄罗斯文学选集》(与任光宣、张建华合著,1998年)、《白银时代精品文库.诗歌卷》(与人合著,1998年),主编《点击经典.世界文学卷》(2001年)等;译作有:文集《〈鳄鱼〉六十年》(1988年)、《不合时宜的思想》(高尔基著,1997年)、《生》(瓦尔拉莫夫著,2002年),中篇小说《叛逃的人》(卡巴科夫著,1996年),长篇小说《悲伤的侦探》(阿斯塔菲耶夫著,1989年)、《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与人合译,1994年)、《半人半马村》(阿纳托里.金著,1999年)等。
余一中认为,研究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是促进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交流的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他要求从事这一事业的人要像普希金所说的“文化驿马”那样,勤劳而又智慧地在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传递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价值,以实现中国和世界持久的和平发展。
余一中曾获得俄罗斯文化部颁发的“普希金奖章”,2006年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授予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
(资料来源:《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
文章来源: 中国网 |